围绕“十四五”时期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PhIRDA或中国药促会)联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于2021年初开始,联手推出《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旨在沿着“创新产业竞争力”、“创新药物可及”和“创新医药产业可持续”三条主线对我国创新医药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提出多维度的建设性意见,以促进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
PhIRDA和RDPAC今日重磅发布《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第二篇:推动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以下简称《“基础研究”子报告》)。该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借鉴全球领先国家的既往经验,对未来五年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和政策建议,助力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目标。
《“基础研究”子报告》同时指出,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已驶上快车道,在经费投入、创新主体、人才策略、制度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了持续提升,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的长足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与国际相比,医药创新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与全球领先水平,如: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偏低、顶尖科研机构数量有限、领军人才规模差距显著、优质论文占比有待提升、医药专利授权转化不足等,且在前瞻性科研创新领域仍需突破。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 “《‘基础研究’子报告》的发布恰逢其时,中国正处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能力已大幅提升,当前正处于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未来要走向引领式创新、提高原创水平就必须注重基础研究和转化能力建设;国家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规划与支持,着眼于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推动产业高质量的关键。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带来新的思路,提高全社会对创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生态环境的认知,为基础研究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激励创新主体参与源头创新。”
RDPAC执行总裁康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发布这份报告,直达中国医药创新的基础问题,为业界提供参考。中国医药创新基础研究,还需要突破先驱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发明,构建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体系和能力。只有掌握基础创新能力,才能促使中国医药创新迈上新台阶,继而为全球医药创新做出源头性贡献。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份子,RDPAC及会员企业非常期待通过分享国际案例与经验,促进国际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医药创新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完善,提升创新能力。”
我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能力进阶迅速,然而仍处于 “跟跑”“并跑”状态
《“基础研究”子报告》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发力重大新药创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发展生物医药技术领域人才规划、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等多政并举,催生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向更高层次进阶迈进。第一,在2020年底收官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对3000多个课题提供了支持,针对10类重大疾病自主创新品种成果斐然,我国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初步建成;第二,国内科研机构实力得到强化,国内研究机构在国际排名持续上升。2019年有9家国内科研机构入围Nature Index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领先研究机构排行榜100强,而2015年仅有4家上榜;第三,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或共同主导的基础科研顶级刊物发文数量持续增长,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数量在过去五年实现年均复合增长19.7%,2020年达到150篇,且影响力日益扩大;第四,我国医药创新相关的专利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占比从2015年的25.0%增长至2019年的29.2%。
我国基础研究水平较之前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较大距离,仍处于“跟跑”“并跑”状态,突出的问题和瓶颈存在于:研发投入分布阶段不合理、优质前沿研究有待提升、专利转化产出难、专业机构和人才缺失严重等方面。首先,近年来我国研发总投入虽稳居世界第二,研发资金来源结构与全球生物医药领先国家相仿,但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有待加强,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中占比为6%,而全球生物医药领先国家普遍在15%以上;其次,在热点前沿研究领域,我国医药创新跟风现象严重,数据显示我国优质期刊论文数占比较低,热点前沿跟进为主且贡献率远低于欧美领先国家;再次,我国医药原始创新存在的显著问题还包括专利转化产出不足,中国专利产出量大,但真正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转化效率低。根据《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在735所受访高校和381所受访科研单位中,有效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分别为14.7%和28.9%,低于美国高水平高校约37%的专利转化率;此外,尽管中国生物医学科研人员的基数已较为壮大,但领军人才和团队仍然稀缺。同时医疗机构人才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片面,医疗机构转化研究不足,缺乏具备医学背景、产业经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发展建议:以人才体系为中心,多角度激活创新源头
为应对中国基础研究正面临的多重挑战,《“基础研究”子报告》建议,未来要以人才体系为中心,从战略方向、经费投入、创新主体多角度激活,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发挥医药创新源头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 从顶层规划明确基础研究及其在医药产业转化的战略价值,引领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和投入在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治疗性疫苗技术、抗体药物产业等11类或将成为全球热门研究趋势的科技方向;
- 优化基础研究公共投入方式,提升经费管理使用效率。借鉴国际化管理模式,设立专门的国家生物医学专项基金,并交由专业管理机构科学、公平地统筹管理,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并设立产业转化专用经费,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孵化转化;
- 探索创新主体模式升级,建立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转变为引导追求原始创新、鼓励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尝试建立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的新体制研发机构,促进医研联动、产学协作;
- 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借鉴分类评价、小同行评议等方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加大培养兼具科学、医学、药学、信息技术等背景的复合型研究和产业人才。
总体上,基础科研正在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通过产、学、医、研各环节打造协作生态,共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将推动中国真正走向创新强国、创新大国。
关于《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
《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PhIRDA)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于2021年共同牵头发起,旨在从顶层设计出发,深入分析基础研究、政策、市场(如准入、支付和采购)、资金等重点要素对提升我国医药创新能力的影响,找出现阶段全产业链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挑战,从多维度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建设性意见,促进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以期建设面向国际、适合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我国成功转型医药创新强国做出积极贡献。后续,敬请关注全球同步研发、多层次保障体系构建等子报告内容发布。
关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简称中国药促会)成立于1988年,是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全国性4A级社会组织。中国药促会秉承“创新、产业化、国际化”的宗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长期致力于“产学研用资”紧密结合,促进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集医药创新研发型企业、科研机构、临床研究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和医药投资机构所组成的医药创新产业化促进平台,目前有会员单位153家。协会已成立了药物研发、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医药政策、医药创新投资、创新研发服务、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国际创新药物监管、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脑神经药物临床研究、医药企业合规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以促进创新为目标的涵盖药物研发、生产、使用以及投融资的全链条组织构架,并作为国际药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会(IFPMA)的成员继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关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是一个由44家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跨国制药企业组成的非营利组织,隶属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截至2020年6月,RDPAC会员公司已在中国大陆设立了47家工厂,25个研发中心。RDPAC成员与中国政府、本土医药企业抱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希望中国成为医药创新大国。RDPAC期待有机会和中国政府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实现这一愿望,使创新药物惠及更多中国和全球患者。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完整版报告
《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第二篇:推动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
已发布报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