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从FDA课件截图窥见KASA真面目,思考未来数字化审评的宏大图景
产业资讯 识林 2022-11-18 2929

近年来,FDA每年都有至少一次在公开会议上全景展现KASA(Knowledge-aided Assessment and Structured Application,知识辅助评价和结构化申请)的现状与进展。去年是在第5次FDA/PQRI(Product Quality Research Institute,药品质量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识林作了要点报告),今年则在11月初刚结束的药物科学与临床药理学(PSCP)专家咨询委员会上,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与业界和公众探讨KASA。

KASA 专家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KASA的前一天探讨的是质量管理成熟度(QMM),这两者都是FDA在重点推行的数字化监管的代表性应用,最终目的都是基于风险,更加高效、更加客观地管控药品质量。

质量评估现代化:愿景与未来路线图

FDA官员先简述了药品质量办公室(OPQ,主要负责药学审评工作)每年的工作量,要审评约3000个IND,240个NDA/BLA,900个ANDA,以及10000个补充申请。而它们全部都是以“非结构化的”(unstructured)的PDF形式提交的。也就是说,FDA仍然视eCTD为非结构化的信息,仅仅将纸质文件转为电子版,不被视为“数字化”。

除了照常介绍KASA的由来和结构,FDA还介绍了KASA如何与OPQ的其他重点项目相结合。

图1:KASA如何与OPQ的其他重点项目相结合

这当中,PQ/CMC和M4Q(R2)识林前文已有介绍。

IQA,Integrated Quality Assessment(综合质量评价)是内部审评工作规划与分配体系,其目标是:

确保药品申请得到多学科团队的高效且有效地评估;

明确评估业务流程和任务分配;

明确角色与职责;

明确内部里程碑和时间线,以满足使用者付费承诺。

QSD,Quality Surveillance Dashbord(质量监控仪表盘)是生产设施与产品质量数据的整合,其目标是:

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提供一个持续评价生产设施与潜在质量信号的框架;

整合可交互的视觉元素,便于使用者发现和分享有关生产设施、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问题的认知;

运用预测性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用于高效的基于风险的评估;

整合并管理多个系统内的生产设施和上市后产品质量数据。

由上图可见,KASA不仅支持IQA审评和QSD生产设施评估,也会从QSD提取生产设施数据(如注册产品对应的生产生产设施的历史检查数据),降低FDA内部不同职能间的沟通成本,提升审评效率,更重要的是,扩大审评信息面,最终提升审评的科学性。

KASA迄今为止的成就

FDA再次梳理了KASA的路线图:

图2:KASA开发路线图

自从2021年KASA用于口固仿制药审评之后,2022年主要是升级更新的用户界面和数据分析功能,2023年预期有1个大版本更新,即KASA4.0将用于原料药的审评,这包括DMF,也包括NDA和ANDA中的原料药。4.1版发布ATL(Application Team Lead,应用小组负责人)的管理摘要(编者注:ATL尚未有详细说明,可能指的是审评团队负责人的审评结论)。2024-2027的长远目标,则是支持注射液仿制药,并终将支持所有注册品种的药学审评。值得注意的是,FDA再次放出更多的KASA系统截图,让业界得以一窥真面目:

图3:KASA主界面截图

上图可知,一个ANDA,在KASA系统内面临三个模块的审评,即药品评价(Drug Product Assessment),生产整合评价(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Assessment),以及生物药剂学评价(Biopharmaceutics Assessment),分别对应了药学、生产、BE/验证性临床技术审评。从图中细节可知,这张图类似“仪表盘”,可以直观看到三个学科的审评进展。据FDA公布的数据,2021年,KASA完成了535个药品评价,505个生产整合评价,以及396个生物药剂学评价。

那么点击这些模块之后?

图4:KASA基于算法抓取药品固有风险,并结构化呈现

图5:KASA实现紧凑的(compact)评估

仔细阅读图4和图5,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注册人员也许能会心一笑。可以看到,FDA的审评人员针对质量标准中的溶出和杂质两项,先评估其初始风险,再归纳出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措施的设计和检测方法),然后,将该措施与ANDA/NDA申报资料关联起来,便于随时查阅核对。

简言之,这个表格体现出,KASA把审评人员日常得出的审评认知进行了结构化的呈现,除了起到备忘的作用,也大幅度降低了审评团队内的沟通成本,并且其他人员也可以随时审视这些审评认知准确与否。

研发底蕴深厚的企业里的研发课题负责人,或者项目经理,对这样的逻辑并不陌生。研发数据量巨大,最有价值的是从数据中提炼的信息和结论(可称为认知),便于高效沟通 — 除了与项目组同事讨论方案,也包括向上“汇报”,前者影响研发进展,后者更关系到资源投入和工作压力。

但并非每家企业都有如此充分的信息沟通。试想一下,如果FDA有了KASA的帮助,真正实现了“比你还懂你的产品”呢?

不过,还不仅如此。

图6:药品风险分析

图6中,审评人员还利用KASA系统进行了风险分析,针对初始风险,基于企业申报的风险控制策略(准确地说,是从企业申报资料里提炼出的风险控制策略),评估风险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这张图还有个细节:ANDA x,ANDA y以及NDA,这三个例子中,同样的初始高风险,最后得出了不同的残余风险,审评人员是如何评价的呢?是否足够客观呢?

图7:KASA基于预设的决策树算法识别生物药剂学风险

图7其实并非直接对应图6(图4-图6均是截自药品评估模块),但很明显,这个功能是适用于三大模块的。

图7的关键词,在于“算法”(Algorithm)一词。这意味着KASA相对于传统审评方式的质的飞跃。KASA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审评认知记录表”,而是一步步趋近于FDA余煊强博士所言的“智能评价”。一旦有了算法,即使一开始只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决策树算法(其中的决策还得依赖于人),但业界完全可以合理预期,算法必将优化发展,人为因素逐步减少,更为严谨和准确的IT智能因素不断增加,带来更加客观的审评决策。

KASA和生产/设施评估

在这一节,FDA分享了利用KASA对生产/设施进行评估。下面两张图充分展示了KASA的关键功能之一,即在FDA内部不同职能之间的信息互通。

图8:生产设施数据分析

细看图8,KASA可以通过ANDA申请号检索到相关药品生产设施的检查信息,并且将检查信息进一步细化到每一步单元操作,再判断该生产设施是否具备生产该ANDA药品的经验(表格最后一行)。

图9:KASA分析:生产场地

图9展示了另一个“算法”,即,生产设施的检查信息(包括cGMP检查历史和其他产品批准情况)与审评认知进行比较,评判其质量风险,如果风险较高,就需要更加严格的审查(more scrutiny)。

KASA在新药和原料药中的应用

如上图2所示,KASA将逐步适用于IND和NDA,上述模块、表单、算法经过适当调整优化后,继续套用,无需赘述。

需关注的是FDA在这一节分享的几张与原料药有关的截图。

图10:结构化的原料药合成路径

首先,图10中,原料药的合成路径,从eCTD中固化的路线图和流程图,被拆解为结构化的表单,每一步反应,反应前后的分子,控制措施,都分门别类地罗列。

图11:结构化的化学分子结构

图11显示,申报资料或DMF中每一个化学分子结构信息都将提取自GSRS数据库,全部信息均可检索。

图12:KASA的原料药分析

图12是精华所在。在KASA中,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将“可视化”、“可搜索”、“可分析”;基于对原料药分子、试剂、溶剂、杂质的检索,呈现合成路线;而最终目标,是通过反应和分子的组合,识别出可能的高风险杂质,例如,亚硝胺类杂质。

KASA在生物制品中的应用

在这一小节,FDA继续展示KASA,重点在于工艺评估模块。

图13:单元操作选择示例

如图13所示,KASA中预设了生物制品的单元操作。选择单元操作后,还可以拖动排序,与申报资料中的工艺匹配。

图14:病毒清除工艺概要示例

图14展现的是一个具体工序,关键工艺参数和质量属性都已数字化,可编辑可检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数据,如最大蛋白病毒负载之类的参数,是自动计算得出的(意味着这张表单背后也带有“算法”),同时,最下面的绿色部分是结论性内容,即“安全因素充分”(adequate safety factor),来自于预期标准和实际数据的对比。

面对KASA,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以上内容,均来自PSCP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课件,识林视频板块已全部收录,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登录观看。

尽管FDA声称这些截图只是出于交流目的,但经过仔细审视,企业可以窥见KASA的真面目。与其说是“管中窥豹”,不如说是“一叶知秋”。FDA的结构化申报,数字化审评(或者说,智能化审评),早已脱离概念层面,成为现实,近几年之内更将覆盖大多数主要的注册类别,成为新的常态。

而且,这绝不仅限于FDA,国内药监部门早有“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药品智能监管能力”的提法,可以预期,我们也终将会有自己的KASA。

如果有了KASA,“结构化的数据可以挖掘出比企业提交的更多的信息和结论”,“审评决策更多基于算法而非个人的专业水平与好恶”,“跨产品、跨公司、跨领域的多维度多角度对比成为可能”,换言之,“审评老师比企业更懂企业的产品”,这些场景,预期将一一实现。

尚在跟eCTD打交道的国内药企,又该如何应对?

也许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应对“智能化审评”,需要“智能化研发”,企业还是应该要比监管部门更懂自己的产品,为此,在研发注册过程中,有必要改变之前的传统模式,运用更多的自动化工具,更多的结构化数据,辅以更多的算法,把人才从机器擅长的“读数据”和“抓信息”中解放出来,去做人类最为擅长的“定方案”、“下结论”和“做决策”。

您可能感兴趣
联合疗法是溶瘤病毒的出路吗?
联合疗法是溶瘤病毒的出路吗?
产业资讯 研发客 2024-12-04 36
从定义到破局:肥胖症管理的前世今生
从定义到破局:肥胖症管理的前世今生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4-11-28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