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近期药物研发新兴靶标进行汇总,涵盖胶质母细胞瘤、胰腺癌、胃癌腹膜转移瘤、小细胞肺癌、狼疮性肾炎、肥胖、骨关节炎、高血压、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这些靶标一般是近期报道的具有一定治疗潜力的新型靶标,以期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概述
新型靶标的发现是药物研发的关键。本文就近期在国际知名期刊报道的新型药物靶标的研发进展进行汇总(表1),并参考数据库阐述了不同靶标的候选在研药物的研发进展。
表1:近期报道的新型药物靶标列举
HECTD3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由于药物递送问题以及特征性分子靶标的缺乏,目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泛素化是蛋白质的一种翻译后修饰,在细胞命运决定、细胞生长和信号转导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蛋白的泛素化是由相应的泛素相关酶催化的,E3泛素连接酶HECTD3与HECT型泛素连接酶同源,近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HECTD3在卵巢癌、乳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这表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HECTD3在GBM中发挥的具体生物学功能目前尚不清楚。近日,来自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的崔红娟教授和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梁平教授合作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期刊发表重要研究(Ref 1),阐明了GBM中HECTD3对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多泛素化的催化作用,以及对EGFR介导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这可能为GBM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特征性靶标。为了探究HECTD3促进GBM增殖的具体机制,研究人员采用了质谱分析的手段分析了HECTD3的互作蛋白,结果表明,HECTD3与PARP1间可能存在着直接相互作用。作为存在于核仁中的一种重要分子,PARP1在维持基因组稳定、复制、转录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人员推测,HECTD3与PARP1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致癌效应的关键原因。总之,这项研究探究了HECTD3对PARP1的多泛素化调控作用,由于PARP1在肿瘤中作用的多效性,HECTD3有可能为GBM在内的脑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靶标。希望未来对HECTD3功能的进一步阐明及相关靶向药物的进一步实验能为更多GBM患者带来福音。
DDX58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和预后异质性大。遗传变异是LN发生和临床表型异质性的根本原因。从遗传变异角度解析LN发生发展新机制,探索新型干预靶标和治疗手段,是提高LN精准诊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2022年10月20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志红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A New DDX58 Pathogenic Variant Causes Lupus Nephritis Due to RIG-I Hyperactivation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Ref 2),利用中国特殊类型LN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数据,发现了DDX58基因遗传突变,在阐明其通过介导IFN-I通路过度激活引起LN的致病机制基础上;证明其靶向干预药物可以有效发挥治疗作用。研究在解析LN致病新基因,阐明其分子机制的同时,为未来开展基于分子机制的LN靶向性干预提供了有力依据。
LN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异质性强,治疗反应迥异。遗传变异在LN发生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特殊类型的LN患者,其发病年龄早、具有SLE家族史,并合并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癫痫、银屑病等,这均提示其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有基于此,刘志红院士团队从特殊类型LN患者入手,对1376例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研究,发现有5个特殊类型LN家系中存在共同的基因突变——DDX58 R109C,且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其可能是新的LN致病突变。
机制研究发现,DDX58 R109C突变可以解除RIG-I蛋白自抑制,上调RIG-I蛋白的K63泛素化水平,促进RIG-I蛋白形成寡聚体,增强与下游MAVS的相互作用,以及促进MAVS聚集,从而激活RIG-I-MAVS介导的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导致肾脏损害。该研究基于特殊类型LN患者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发现了LN新的致病突变——DDX58 R109C,在阐明其致病机制的基础上,证明了靶向性干预治疗的有效性。为未来开展基于分子机制的LN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MSRA
活性氧(ROS)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胰腺癌在进展中会出现高度复杂的氧化还原信号转导,然而,不同的氧化还原机制是否与胰腺癌转移能力强有关还尚未可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起到“开关”的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半胱氨酸氧化可以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因此,这种基于蛋白质的氧化还原信号转导或许在胰腺癌的恶性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蛋白质氧化还原信号转导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半胱氨酸,但对另一种含硫氨基酸-蛋氨酸的可逆性氧化关注较少。蛋氨酸与生物体内各种含硫化合物的代谢密切相关,目前已证明与一些生理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A,MSRA)是一种蛋氨酸相关的氧化还原酶,同样与多种病理改变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蛋氨酸残基是否也可以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开关”,并调控胰腺癌的进展。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癌症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蛋氨酸氧化与胰腺癌转移的关系(Ref 3)。研究发现蛋氨酸氧化抑制因子MSRA可抑制胰腺癌的转移,并揭示了MRSA缺失促进胰腺癌转移的关键分子机制。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胰腺癌转移的新机制,并开发了可抑制胰腺癌转移的关键分子。
为确认基于蛋氨酸的氧化还原信号是否会影响到胰腺癌的转移能力,研究人员探究了抑制蛋氨酸氧化的关键酶MSRA对胰腺癌转移的影响。通过样本(临床样本及小鼠模型)验证、类器官及小鼠胰腺肿瘤细胞的基因编辑,以及胰腺癌肝转移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在转移性的样本中,MSR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而其蛋白质稳定性明显降低。研究还发现敲除MSRA的类器官、细胞及肝转移模型表现出更强的转移能力,因此,MSRA的缺失可显著促进胰腺癌的转移。
研究人员发现转移性胰腺癌类器官中线粒体氧化水平较高,但敲除MSRA后并没有发现线粒体氧化水平的改变,这表明MSRA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到原发性胰腺癌中的活性氧水平,也没有激活与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因此,MSRA可能会通过影响蛋白质氧化态来控制胰腺癌转移。研究人员发现转移性胰腺癌类器官中线粒体氧化水平较高,但敲除MSRA后并没有发现线粒体氧化水平的改变,这表明MSRA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到原发性胰腺癌中的活性氧水平,也没有激活与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因此,MSRA可能会通过影响蛋白质氧化态来控制胰腺癌转移。研究人员发现MSRA的缺失并不会引起细胞外酸化率的改变,但是经13C同位素标记的丙酮酸含量显著增加,而糖酵解中间体并无变化。因此,MSRA的缺失是促进了胰腺癌中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并不是促进了经典的糖酵解途径。此外,转移性胰腺癌中表现出了MSRA依赖性的耗氧率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加。
考虑到丙酮酸激酶M(PKM)是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转化为丙酮酸和ATP的关键酶,再结合MSRA缺失对丙酮酸转化的影响及反应性蛋氨酸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将PKM鉴定为MSRA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的主要靶标。此外,研究人员发现MSRA缺失不会引起PKM蛋白表达的改变,但增加了PKM的蛋氨酸氧化状态,并增加了丙酮酸激酶PKM的酶活性。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MSRA对PKM编码的两个产物PKM1和PKM2的影响,发现MSRA的缺失增加了PKM2的酶活性而非PKM1,且MSRA对PKM2的调控作用是由于MSRA是直接调节了PKM2的蛋氨酸氧化。为进一步明确MSRA调控PKM2蛋氨酸氧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蛋白组学中PKM2上对氧化还原敏感的6个蛋氨酸残基,并发现只有甲硫氨酸M239的氧化还原状态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胰腺癌类器官中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还发现MSRA介导的PKM2氧化促进了PKM2高活性四聚体的形成,而这种现象只有在野生型PKM2中观察到,在M239突变的PKM2中却未发现。因此,研究人员认为PKM2-M239的氧化状态以MSRA依赖性方式调节了PKM2的酶活性。研究人员发现,使用PKM2的药理学激活剂TEPP46,可显著促进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且TEPP46治疗显著提高了肿瘤的切除后复发率,以及胰腺癌小鼠模型的肝转移能力。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MSRA的缺失可促进胰腺癌的转移,而这种作用是依赖于对PKM2甲硫氨酸M239位点的氧化,且使用药理学激活剂激活PKM2可显著促进胰腺癌的转移。因此,这项研究证明了蛋氨酸氧化在胰腺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并鉴定出影响胰腺癌转移的关键靶标MSRA及下游关键分子PKM2,为胰腺癌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SOX9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范围因胃癌死亡人数位居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第四位。胃癌中90~95%为胃腺癌(GAC),不幸的是,往往一半以上的患者被诊断为GAC时已是晚期,生存期小于六个月。此外,GAC晚期患者还极其容易发生腹膜转移,目前市面上也缺乏针对GAC腹膜转移瘤的有效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
GAC的肿瘤微环境(TME)具有高度异质性。TME中存在的肿瘤干细胞(CSCs),能够调控微环境中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肿瘤的增殖和侵袭、促进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导致患者对常规治疗的抵抗和不良预后。SOX家族是一类重要的干细胞转录因子,其中一些成员已被报道与肿瘤发生和转移有关。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 box protein 9,SOX9)已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发挥致癌作用。然而,在GAC腹膜转移瘤中,SOX9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促进播散转移的机制,以及在微环境中如何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近期,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ffer A Ajani和Shumei Song领衔的研究团队,在Gut上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Ref 4),其发现,GAC中上调表达的SOX9基因,可调控肿瘤细胞旁分泌LIF因子,抑制瘤内CD8 T细胞应答和调节巨噬细胞功能,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联合靶向LIF/LIFR通路和巨噬细胞表面受体CSF1R,对SOX9介导的肿瘤细胞干性、T细胞免疫抑制和肿瘤转移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可能成为晚期GAC的一种新的药物疗法。
为了探索SOX转录因子家族在GAC腹膜转移瘤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对20例GAC患者的腹膜转移瘤组织进行了单细胞测序,结果发现,SOX9和SOX2在肿瘤细胞簇中高度富集,并且其表达水平越高也提示了患者生存期更短。然而,通过进一步分析胃癌TCGA数据和验证队列样本的组织染色,发现只有SOX9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或癌旁组织。同时,高表达SOX9的胃癌患者也显示出更短的生存期。此外,免疫荧光染色发现,GAC患者的原位癌或者腹膜转移瘤组织中,SOX9在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丰富,而在免疫细胞中表达较低。
为了进一步探究SOX9在GAC腹膜转移瘤中对CSCs的调控作用,研究团队分析了GAC腹膜转移瘤样本测序数据,发现SOX9和其他一些CSC相关的基因聚类在同一肿瘤细胞群中。CSCs是一群保留干细胞特性,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群。将两种GAC腹膜转移瘤细胞系GA0518和AGS进行了SOX9基因敲除(KO),与对照细胞相比,SOX9 KO肿瘤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显著削弱,SOX9 KO细胞在异种移植模型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和转移扩散能力都显著降低。证实了SOX9在维持GAC肿瘤细胞的干性、侵袭性和促进播散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后,研究团队想进一步探索SOX9在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潜在作用。首先,对胃癌的TCGA数据进行分析,发现SOX9与CD8 T细胞浸润或者CD3D和CD8A表达呈负相关。接着,将GA0518 SOX9 KO细胞、GA0518对照细胞和来自GA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行共培养。流式分析发现,与对照细胞相比,PBMCs与GA0518 SOX9 KO细胞共培养时CD8 T细胞的数量和效应分子(颗粒酶B、穿孔素和干扰素γ)表达均增加。此外,用SOX9 KO的培养上清预处理PBMCs后,T细胞对靶细胞(GA0518-Luc)的杀伤能力也增强了。这些结果表明,SOX9可能调控肿瘤细胞分泌某些因子,从而抑制CD8 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研究团队发现,在SOX9 KO细胞中,LIF是表达下调程度最高的基因之一,并且表达LIF更高的GAC患者也显示出更短的生存期。LIF是IL-6家族的成员,已有研究证实,LIF可通过其受体LIFR和GP130激活肿瘤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发挥致瘤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SOX9和LIF的表达相关性,检测了GAC腹膜转移瘤患者的肿瘤样本,发现SOX9和LIF在肿瘤细胞上共表达,并且患者的腹水中的LIF水平明显升高,而LIF水平较高的患者生存期更短。这些结果说明,SOX9调控表达的LIF,也是GAC腹膜转移瘤的一个不良预后的指标。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TME中与CSCs相互作用,参与肿瘤转移的关键免疫细胞介质。TAMs主要分为,发挥促炎作用的M1型巨噬细胞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M2巨噬细胞。通过分析GAC腹膜转移瘤患者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发现瘤内巨噬细胞的富集程度与患者的存活期有关,并且CD163 M2巨噬细胞还高表达CSF1R、CCL2和IL10。用SOX9 KO细胞培养上清预处理M1巨噬细胞(由U937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发现巨噬细胞CCL2和IL-10(是两种M2巨噬细胞分泌并介导免疫抑制的细胞因子)表达显著降低,并且使用LIF/LIFR抑制剂(EC359)同样可以减少CCL2和IL-10水平。此外,CSF1R抑制剂(PLX3397)也可以抑制CCL2表达。这些结果说明,SOX9调控表达的LIF,的确能够促进微环境中M2巨噬细胞分化和产生。
更重要的是,LIF/LIFR抑制剂(EC359)同样可以恢复GAC腹膜转移瘤中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TAMs也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标,其中,可以阻断巨噬细胞的扩张和分化的CSF1R抑制剂(PLX3397)已进入多项临床试验。为了促进SOX9作为治疗靶标的临床转化,研究团队继续应用LIF/LIFR抑制剂(EC359)和CSF1R抑制剂(PLX3397),观察对GAC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皮下种植瘤,还是腹膜转移瘤模型,EC359和PLX3397联合治疗产生了比单独治疗更好的抗肿瘤效果。联合治疗显著降低了腹膜转移,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SOX9基因在GAC腹膜转移瘤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并阐明了SOX9作为肿瘤干细胞基因,调控肿瘤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和扩散转移。总而言之,该研究发现了GAC腹膜转移瘤中关键的免疫抑制靶标SOX9,基于此靶标,阐明了GAC微环境中表达SOX9的肿瘤细胞,通过分泌LIF抑制CD8 T细胞应答和调节巨噬细胞功能。该研究揭示了SOX9不仅可作为胃癌肿瘤干细胞的作用靶标,并且联合靶向LIF/LIFR和CSF1R可抑制胃腺癌的腹膜转移,极具临床转化的价值和潜力。
【参考资料】
1. 科睿唯安CDDI数据库, 检索日期: 2022年10月28日.
2. 科睿唯安Cortellis数据库, 检索日期: 2022年10月28日.
3. 医药魔方、学术经纬、医药观澜、生物谷、奇点网、医麦客、转化医学网、外泌体资讯网等公开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