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刚落地海外又拉回国,抗原试剂从“弃子”到“神坛”的过山车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2-12-21 2041

2022年12月中旬,一架运送着国内某厂商出口国外的新冠抗原试剂的飞机刚抵达海外某机场,货物还没来得及卸下,整机抗原又被厂家要求运回中国——缘由是,中国抗原需求大爆发,出现了一盒难求的局面,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征用抗原厂家产品。

一些需要给医生和病人做抗原检测的民营医疗机构,到处寻求买抗原的渠道,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告知:无货,优先保供政府需求。

近一个月以来,广州、北京、上海疫情迎来新一波爆发高峰后,抗原需求急剧爆发。12月初,先是广州鼓励市民自备抗原试剂盒,之后北京等地也相继推出类似政策。稍早之前,国家发布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优化措施,多地宣布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抗原成了人们自我检测的最便捷工具。

风口来了,不起飞都难。原来单价2-3元/份的抗原试剂盒,曾一度涨价5-6倍甚至更高。但即便价高也难求,个人消费者买不到,也有经销商拿着几百万、几千万的现金,照样抢不到抗原试剂盒。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来了政府陆续管控一些抗原检测企业生产线的消息,比如有消息称,九安医疗国内的抗原工厂被国家接管。这样意味着企业的大部分产能将不属于自己,自主流通到市场上的将更少了。

中国企业是海外抗原试剂盒的供应主力。率先出海的企业,早早吃到了营收红利,净利润增长达到直接翻几番的程度。截至目前,已有四十多家企业获批上市抗原试剂盒。但显然,这次国内突发的海啸般的市场需求,它们的产能还是无力招架。

“产能为王”是现在行业内普遍认可的说法。亦有不少企业幻想,乘着这股东风,抗原检测将迎来像核酸检测一样繁华的爆发,并实现自己的造富神话。

但随着政府征用,窗口期似乎正在收紧,对于抗原检测发展的黄金时间还有多久?如今的产能之困又困在哪里?

-01-抗原“站”起来了?

“爆单”,是现在很多抗原试剂厂商幸福又头疼的事。幸福是在于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订单不断砸来,这是它们此前没有经历过的。而头疼也来源于此,供不应求的背后是产能的掣肘。

一位厂商的销售人员表示,其公司目前已经暂停接单,“不论你想批发几百万份还是几千万份,我们到1月才恢复“。实际上,现在很多厂商已经不卖期货(需要排期的抗原试剂产品),只卖现货,即现产现销,当天的产能有多少卖多少。

另外还有几家厂商的销售人员坦言,还能接单但发货顺序按照出价的高低。“尽量出的单价高一些,才能保证越早发货。”而目前最低的批发单价已经是3.81元/人份,而以前的批发价一直稳定在1元多的水平。

除了供应商的蜂拥而至,政府的大批量订单也让厂商短期难以招架。

就在不久前(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针对居家老年人和养老机构老年人,方案提出,其所在地级市/区县,要按照辖区老年人数量及每周抗原检测频次,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抗原检测试剂。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单位进行储备,每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总数的15-20%储备抗原检测试剂。

企业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产品供应不上只是一个结果。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上游的原料此前没有太多的储备,有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每个厂家至少几十万人份甚至百万级别的产能还是有的。

实际上抗原检测以上游原料为主,包括NC膜、抗原抗体、PVC胶板、包装材料等部分组成,中游为抗原检测试剂盒上市企业,下游为药店及线上药房。

这些原料厂商也是始料未及,该人士表示,在今年9、10月,这些原料厂商对抗原试剂的崛起不抱希望,已经用脚投票开始清库存了。更有甚者,更早之前已有不少厂商撤设备、撤工人。

其实不难理解它们的行为,纵观全年,国内抗原试剂确实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高低起伏。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自此后,国内抗原自测产品陆续放开使用。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9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包含胶体金、乳胶及免疫层析三种方法学。

彼时,已经有中国企业先在海外抓住了抗原检测的风口,扶摇直上。一度被称为“妖股”的九安医疗自去年年末开始承接美国政府的订单。根据其财报,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60.50亿元,同比增长近320倍。

政策放闸让国内众多的同行开始期待,国内也将迎来一场相似的市场爆发浪潮。但还没高兴几天,国家医保局就指出,新冠抗原检测价格项目由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按照不高于每人次5元制定政府指导价。此后,多地陆续开展集采。

可以说今年的3月到11月,国内抗原检测的产能大需求少;如今市场需求大转弯,但产能并没有多大变化。抗原从低谷高速驶向顶峰,从不被重视走向疯狂挤兑。

现在产能提升的障碍还在于厂商的人手短缺。“一个大的挑战是,抗原试剂盒都是人工组装,而大量的工人可能因为‘阳了’而导致人手不够;另外,生产需要在符合国家要求的洁净车间,厂家一时扩充不了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面积。”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解释。

得产能者得天下。在他看来,那些已经在海外市场拿证并大量出口的企业,在国内这轮产能竞赛中更有优势。“比如东方生物、热景生物、艾康生物、博奥赛斯等,它们都因为海外业务有过组织大型生产的经验,能比较容易地把产能提升上来。”

“未来对于抗原的需求爆发到什么程度,一在于政策,二在于产能,现在是管控放开后的初步爆发,很多人在抢,产能又没有上去。”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为了扩充产能,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注册证或许将加速审批。而实际上,新冠抗原检测技术门槛不算太高,注册证则是进入这场业绩限时狂欢的最大门槛。

而当产能都普遍提升,绝对的卖方市场便不复存在,甚至会重现3年前疫情之初手套产能过剩的境遇。上述人士了解到,几家在国内已获得注册证的企业在积极扩产。“这周拿货大部分企业肯定是没有的,但是下周就有货了。”

-02-乱价与管控齐飞,“市场的手”将失效?

不仅消费者需要高价买抗原试剂,有的省份的抗原检测试剂挂网也让不少业内人士震惊——最低3.5元/人次,这几乎与核酸检测混检价格相当。

在健康服务运营专家仲崇明看来,这个价格虚高甚至有些卑劣。“核酸试剂现在最低都降到了3元/人次,成本更低的抗原价格却“越位”了,检测结果还没有核酸准。”

核酸检测结果更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它是当前新冠病毒诊断的黄金标准。其通过将采集样本中的遗传物质扩增10亿倍后找到新冠病毒相关的DNA,准确率接近100%。而根据美国传染病学会数据显示,对于有症状的人,相比于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准确率约80%,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准确率只有50%。

这背后是核酸检测有着更高的技术成本和人工成本,需要更多的时间、流程复杂,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和特殊设备,这些都是不可能被压缩的检验成本。反观抗原检测,它的技术壁垒不算高,用户可以自己操作检测,更快也更便捷。

现在抗原试剂还处在需求井喷的阶段,供不应求,产品开启涨价的模式。总的来说,高价乱飞是目前抗原试剂市场的现实,量和价的协调还根本谈不上有完整的机制。

“如果价格先涨百分之几百,然后战略购买降价90%,就太儿戏了。这样很容易形成价格维护同盟。”仲崇明觉得,应该基于产品的成本做好市场定价和竞价,也就是成本的较好效率是多少。根据广发证券的推算,目前我国抗原自检试剂的单人份生产成本约为2-3元。在极端情况下,抗原试剂产品的生产成本可压低至1.5元。

实际上,“市场的手”还没来得及充分发挥作用,另一只大手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近日,不少城市开始建立抗原试剂保供机制。比如杭州,有媒体报道当地70多家连锁药店列入保供名单,按照规定每人限购5份,每份4元。早在上周,就有媒体报道,南京就市场上的抗原试剂价格做了统一定价,每份4元不得涨价。

有的企业曾透露,它们是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新增了几条新冠抗原试剂生产线,用于优先保障政府机构、教育机构的疫情防控需求。

最近就有消息称,九安医疗国内的抗原工厂被国家接管。“九安可能是全部定向供应,有的企业只有20%还能流通到市场。我们还有40%能流通,但其中也包括政府其他部门的订单。”一位抗原试剂生产厂家透露。企业大部分产能不属于自己,流通到市场上就更少了,这也是个人消费者很难买到抗原试剂的主因。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有一些难言之隐。“政府采购价3块多,一次要1-2天的产能。虽然都爆单了,但利润有限又不得不做,很尴尬。”另一位业内人士说,即便其他业务受影响,也要先保障政府等的产品需求,暂时不签其他抗原需求的合同了。

核酸检测企业的“风光”和“风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日进斗金是它们,但也有不少企业被拖进回款的泥潭。因此部分抗原检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担心赊账,在扩产上保持观望的态度。就在今年上半年,新冠抗原检测的账期约1-2个月左右。

有些企业开始选择将风险转移给经销商,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它们,最起码抗原试剂企业直接现货现结,甚至可以先款后货。经销商可以去赚那部分高利润,同时也要承担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能明显的感受到有了核酸的前车之鉴,抗原厂家都很低调,没怎么宣传。”

“抗原试剂用量变大,价格也会逐渐透明,就跟此前的口罩一样。未来它将有可能开展全国性的集采谈判,再进一步的降价。”另一位业内人士这样预测。

-03-抗原爆发终将回归理性,IVD更多赛道该被看见

不管抗原是否在一段时期里重复核酸检测的荒诞剧,可以肯定的是,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代正在加速远去,抗原检测的时代接踵而至。

如果参照海外抗原检测市场的发展,国内抗原检测依旧存在长期需求。以美国为例,今年11月,美国政府再次购买2亿剂抗原检测,其中九安医疗拿到13亿美元的订单。由此可见,首次感染浪潮的结束后,抗原检测的需求也不会消失。

有人曾计算国内未来两年,抗原自检需求的常规年需求为30亿人份左右;医院端的需求则会长期持续,每年约有20亿人份检测需求,那么这就是一个大概50亿人份规模的细分IVD(体外诊断)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外的抗原试剂产品存在价格鸿沟,造富神话难以复制到国内。就拿九安不久前签下的大单而言,其单份抗原的出口价为18.97元人民币。其三季报显示公司的净利率接近70%,即每卖出100元能够赚到接近70元。但在国内长期来看,特别是在政府逐渐接手抗原试剂盒定价权的趋势下,与国外相比,其国内的价格和利润率都可能不太乐观。曾有业内人士预估,国内抗原试剂盒的毛利润此前一直约在50%左右。

“以后国内靠抗原发大财,几乎不可能。”利润越摊越薄,尽管原材料如果是自研能降低成本,但在绝对的数量差之下,降低成本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早前瞄准海外市场的企业,已经体验到了抗原检测对业绩增长的助推力。自2020年以来,就有不少国内企业陆续出海,先后取得欧盟CE认证和FDA认证。以乐普为例,2019-2021年,其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7.11%提升至35.27%。它公开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快速推进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在欧盟CE的准入和销售工作。

就在上个月,又有两家中国企业(热景生物、安旭生物)刚刚获得美国FDA认证。

“以后新冠病毒检测的主力应该就是抗原检测,但作为一种诊断产品,核酸检测是不会消失的。”王海蛟说道。在他眼中,核酸和抗原检测的热潮也是对IVD领域的进一步科普。过去IVD产业不受重视,诊断解决不了问题。

“经过疫情大家会意识到,只有先把病诊断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对整个产业就有更深的认知。”

在另一位行业观察者眼中,不管是核酸检测还是抗原检测,它们作为一种产品或者服务,伴随着防疫政策、防疫措施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需求。“可能这段时间需求大,那段时间需求少,这是很正常的。总体而言,它们都属于体外诊断这个行业。”

抗原的爆发遮蔽了IVD行业,整个IVD行业赛道众多,比如化学发光、分子诊断、肿瘤测序、POCT、病理和凝血领域等。但疫情三年,过去的核酸检测、现在的抗原检测,轮流做行业聚光灯下瞩目的座上宾。一位相关从业者坦承:“整个行业不景气,只有核酸、抗原等并不高端的业务还有流水,大家心里也会感觉疙疙瘩瘩。”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多地取消医院用药数量限制
最新|多地取消医院用药数量限制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1-04 19
信达出海,进入估值重塑期
信达出海,进入估值重塑期
产业资讯 招财小黄鸭 2025-01-0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