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百舸争流:本土药企创新转型路在何方?
产业资讯 IQVIA艾昆纬 2023-01-06 2158

导 读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竞争加剧和政策引导的三重推动下,不少本土大型药企加入到创新药研发的大军之中。从过往以仿制药销售为主,到近年来新药临床申报数量屡创新高,“创新转型”已成为本土药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企业在曲折中前进。把握市场脉搏,发挥自身禀赋,是企业走出困局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中国本土药企创新转型现状和特点出发,分享本土药企多样化的创新转型路径,尝试为本土药企的创新转型提供思路。

1 中国本土药企创新转型现状

从上市药品数量看,本土药企创新转型已初见成效。2017年至2022年11月,中国市场共有311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包括79款1类新药和232款5类新药。从2018年开始,本土药企获批创新药数量快速攀升。至2022年,占比已达17%,其中恒瑞以8个获批创新药排名第一,豪森和和记黄埔分列二、三位。

从临床申请获批数量看,本土大型药企正加速向创新转型。2021年,恒瑞、正大天晴、豪森、齐鲁等本土头部药企IND申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是恒瑞医药,2021年申报IND高达31款,其中不乏研究进度全球领先的CD112R/TIGIT双抗、CTGF单抗等FIC/BIC品种。

然而从销售金额看,当前创新药对本土药企的收入贡献仍十分有限。根据IQVIA百床以上大医院渠道销售额统计,本土前十药企1类新药对大医院渠道销售额的平均贡献为16%。但若排除2017年以前上市的成熟产品、仅考虑2017年及以后上市的创新药,本土前十药企中创新药销售额占比超10%的企业仅有三家。

2 中国本土药企创新转型特点

特点一:“仿创结合”,仿制药业务为创新药研发提供稳定现金流。不同于初创药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投入新药研发,本土大型药企大部分的研发资金来自于自身的仿制药业务。大型药企在将创新药研发作为企业战略重点的同时,也未忽视“首仿”、“高端仿制药”的造血能力。即便是创新转型头部药企恒瑞,也在去年上半年获批6个“首仿”,位列“首仿”获批数量第一。2021年,正大天晴、齐鲁、科伦等创新药管线丰富的本土大型药企,均在仿制药获批数量上位列前五。

特点二:开发“改良型新药”是本土大型药企特有的创新方式。相比于Biotech专攻1类新药,本土大型药企的创新在1类新药研发之外,还有另一种方向:2类改良型新药。近三年来,化学2类新药的注册受理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2类“剂型改良”成为企业主要发力点。“改良型新药”具有平均投资少、开发周期短、风险较低的优势。不少改良型新药也展现了不俗的商业化前景。如2021年10月,谊众药业的2.2类抗肿瘤新药“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获批上市。相较白蛋白紫杉醇33%的 ORR(总体客观缓解率),前者的ORR达到50%。在规避短期集采风险的同时,后者当前的市场规模也给新一代药品带来可观的市场潜力空间。

特点三:本土大型药企创新路径多样化,自主研发、License-in、并购及战略合作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头部本土企业已搭建较为全面的自主研发平台,如恒瑞拥有超过5000人的研发技术人员,已获批的多个1类新药,如阿帕替尼、氟唑帕利、瑞维鲁胺等均为自主研发产品。再如科伦药业搭建了较完整的ADC研发平台和体系,多个ADC产品已进入临床及管线后期。相比于自身研发体系较完善的本土大型药企,亦有不少本土药企选择通过license-in、孵化、收购海外研发平台等方式加速转型,如石药从2017年起在美国收购和建立了多个大分子研发平台,其中NovaRock平台下的一款Claudin18.2单抗于2021年与FlameBiosciences达成license-out协议,实现海外授权。

3 中国本土药企创新转型案例分析

石药:自主研发加外部引入,实现多领域布局

石药集团属于本土大型药企第一梯队,制剂业务提供了充足现金流。近年来,石药不断加大创新药的研发投入,2021年高达33亿元。目前石药拥有超 2000 人的研发团队,在小分子靶向、纳米、单抗、双抗、ADC、mRNA 疫苗、小核酸药物、定点偶联修饰多肽、蛋白及免疫等多个领域均有布局。除内部自研外,石药也通过BD团队补齐在神经、肿瘤、心血管、肾病、眼科等领域的发展空白,并通过自建和收购,拥有了多个ADC、双抗等热门技术开发平台。目前石药在研管线超过100项,多个创新药产品即将迎来收获期。

科伦药业:重点布局ADC,自研管线获国际龙头药企认可

科伦药业是中国最大的输液制造商。2012年科伦成立研究院,从仿制快速起步,启动了300余项药物的研究,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加。大分子方面,科伦自建了ADC研发平台和完整的研发体系,针对成熟靶点开发BIC药物。小分子方面,科伦选择低风险的成熟靶点进行自主研发,实现广泛的疾病领域布局。截至2021年底,科伦研发管线含创新小分子药物25项,生物大分子药物30项。其以肿瘤为主,同时布局肝病、心血管、麻醉镇痛、自身免疫等领域,形成了疾病集群和产品迭代优势。2022年,科伦的两款管线ADC药品与默沙东达成独家授权合作研发协议。

丽珠医药:微球加生物药双平台,构建竞争护城河

丽珠医药起步于抗生素和消化类常用药, 2010年迈入创新转型阶段,主攻生物药和微球制剂两大板块。生物药方面,成立丽珠单抗和丽珠生物子公司,治疗领域聚焦肿瘤、免疫病、辅助生殖。在研项目7个,目前重点品种重组人绒促性素已获上市,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进入申报生产阶段,即将迈入收获期。微球制剂方面,治疗领域聚焦辅助生殖、消化道优势,强化精神类、肿瘤免疫,在研项目7个。丽珠于2013年开始发展微球制剂研发平台,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仅包括丽珠在内的三家企业有微球产品上市,竞争格局良好,且研发速度较快,风险较低,有望带来可观回报。

四环医药:医美业绩不断释放,创新药里程碑兑现

四环医药是国内特色心脑血管领域制药企业,2012年开启创新转型征程,重点布局心血管和肿瘤领域,创新药物管线超30个,其中5款产品即将获批上市。在创新转型之路上,四环医药除了布局创新药外,也把目光放到了“小而美”的医美市场。自2014年与Hugel签署肉毒毒素和玻尿酸产品代理协议起,四环医药开启了在医美领域的全面布局。2020年,韩国肉毒素产品乐提葆在中国上市,由四环医药独家代理正式销售,2021年其自主研发的医美产品童颜水凝上市。2021年公司医美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达4亿人民币。目前创新药和医美已成为四环医药的核心业务。

4 结语及展望

在过去十年中,本土大型药企受益于市场持续扩容和政策扶持鼓励,得以高速发展,稳固地占据着中国医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随着跨国药企和新兴制药企业对创新研发持续加码,以及政策面利好高质量创新产品,本土药企研发实力较弱的痛点逐渐显现。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本土大型药企转型的核心命题之一。

创新研发能力是创新转型的第一个要素。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资金规模、研发实力和擅长治疗领域,在研发布局上各有差异。选择肿瘤、自免等热门赛道亦或是“小而美”的潜力市场,通过自主研发还是引入外部优质资产,“广撒网”布局还是专精某个领域,争做FIC/BIC还是选择制剂创新或同类改良,不同药企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差异化研发”和“以患者获益与临床价值指导研发”已成为共识。本土药企应通过布局新靶点、迭代研发技术、改变开发策略等进行差异化布局,并关注临床未满足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创新药开发的临床价值和患者获益。

在创新药研发成功后,商业化是摆在药企面前的又一挑战,本土药企应重视支付与渠道的“多元化”。在支付端,本土药企可以积极尝试国家医保、惠民保、商业健康险等不同支付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支付体系。在渠道多元化方面,本土药企应根据产品性质布局渠道,在传统医院渠道外积极探索DTP药房等零售市场机会;同时越来越多中国本土药企开始尝试拓展海外市场机会,通过“license-out”或自行搭建海外销售团队的方式进行创新药“出海”。

未来十年,我国医药产业将持续升级,市场龙头企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仿制药占比下降,行业将由“泛泛创新1.0”迈向“优质创新2.0”。本土大型药企应于“危”中寻“机”,借助现有渠道、供应链和成本优势,选择合适的创新转型路径,实现业务突破的“快、狠、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
3.5亿美元!辉瑞“加码”AI制药
3.5亿美元!辉瑞“加码”AI制药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Pro 2025-01-13 8
15亿美元!一家细胞与基因治疗公司被收购
15亿美元!一家细胞与基因治疗公司被收购
产业资讯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 2025-01-13 8
2025新一代生物新锐榜单出炉,25家公司入选
2025新一代生物新锐榜单出炉,25家公司入选
产业资讯 药明康德 2025-01-1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