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整理:刘志伟,徐娜
以下信息来源于名为“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Drug Approvals in China, 2011–2021”的文章,其为苏岭博士、陈晓媛博士,刘森研究员等作者于2022年11月2日在Therapeutic Innovation & Regulatory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DIA会员可登陆免费阅读)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43441-022-00472-3
近10年来,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发生了诸多变化,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为我国药品监管改革拉开帷幕,自此,监管机构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药品管理法》的修订,新增《疫苗管理法》的颁布,逐步实施。2017年6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即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前身)正式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机构将采用ICH技术要求,并步入国际化的药品监管机构行列。本文借助Pharmcube数据库,对过去十年间,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的监管特征和当前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多维度评估了改革对我国新药审评审批的影响,包括批准的新药数量、审评时限、加速审评通道、其他监管趋势(如:肿瘤产品,罕见病药品、发补次数),以及进口药品与国产药品审评差异等方面。根据过去十年期间监管政策的变化,该研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即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以及2017年-2021年。
1. 新药批准数量分析:
2011年至2021年,我国共批准新药(本研究中“新药”指在中国大陆首次获得上市许可批准的新化学实体[小分子药品,不包括新盐、新酯或新组合]、新生物制品或新疫苗,不包括中药、血液制品和生物类似仿制药)353个,其中小分子药物220个,生物制品86个,疫苗47个。批件中,进口药233(66%),国产药120(34%)。新药的治疗领域前5分别是肿瘤(94,27%)、抗感染(53,15%)、预防性疫苗(47,13%)、内分泌和代谢(37,11%),和心血管疾病(24例,7%)。2011-2015年批准新药数量基本稳定在每年9-22个,2016年批准新药数量最少,自2017年开始激增,在之后的几年中维持较高的水平。2021年批准新药数量最多,达70个(见图1)。分析显示,进口新药约占批准新药数量的三分之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国产新药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获批的国产新药数量已经超过进口新药(38 vs 32),虽然如此高的比例是否会持续维持仍有待观察,但预计在未来几年,相当大比例的创新药将来自中国本土企业。这也体现了国内有利的监管政策,促使中国本土创新药生态不断发展,同时在全球的研发管线中的迅速崛起。
图1 2011-2021年,我国批准新药数量
2. 新药审评审批时限分析:
● 2.1所有新药审评审批时限对比
如图2所示,2017-2021年NDA审评审批时间最短(中位时间15.4个月),与2011-2013年(中位时间22.1个月)以及2014-2016年(中位时间31.5个月)相比,审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审批时间大幅缩短。2017-2021年间,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品和疫苗NDA审评审批中位时间分别为15.7、14.2和22.0个月,且均短于2011-2016年审评审批所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审批时限的缩短为监管政策改革初步获得积极影响提供直接证据。在新的监管体系下,随着更多新药的获批,预计我国NDA审评时限会进一步缩短。
图2 2011-2021年我国批准的新药批准所需时间(从新药申请到批准首个适应症的时间)
**p<0.01;***p<0.001
● 2.2进口和国产产品审评审批时限对比
如图3所示,在上述三个时间段中,进口药品的中位NDA审评审批时间均短于国产药品。2011-2013年以及2014-2016年,分别为19.9 vs 32.5个月(<0.001)和10.0 vs 34.1个月(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017-2021年,其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14.5 vs="" p="">0.05)。虽然近年来国产和进口药品NDA审评审批时间均有所缩短,但国产药的时限缩短幅度更大。2017-2021年,国产药品与进口药品在NDA审评审批的时间仅相差2.2个月。这也为审评程序优化积极影响提供了又一证据。
图3 2011-2021年,国产药品与进口药品NDA审评审批所需时间
**p<0.01;***p<0.001
● 2.3 发补次数对审评审批时限的影响
研究显示,发补次数越多,审评审批所需时间越长(11.7,一轮vs 20.6个月,两轮或多轮,p<0.001)。但在2017-2021年的近期,审评审批所需时间受发补次数的影响变小。
● 2.4 优先审评(PR)及临床急需境外新药(UNOD)审评审批时限分析
排除偏离的品种,将257个纳入分析,包含156个PR、25个UNOD、9个PR/UNOD双重认定和67个未认定。2017-2021年,纳入PR,UNOD以及未纳入PR和UNOD的品种,审评审批所需时间的中位值分别为14.4个月,9.6个月以及22.1个月(如图4)。与标准审评时限相比,纳入PR和UNOD的品种审评审批时限明显缩短,UNOD的中位NDA批准时限也在统计学上短于PR(p<0.01)。
PR、 附条件批准以及突破性疗法等加速通道是将治疗严重危机生命疾病的药物尽快带给患者的重要监管路径,我国于2016年首次落实明确的PR程序,随后逐步完善,与附条件批准,突破性疗法以及特别审批一起成为正式的加速通道。除了特别审批程序之外,其他三种加速程序与美国FDA的加速通道非常相似。PR的关键特征是将NDA审评时限缩短为155个工作日。
UNOD审批程序是我国于2018年11月制定的一项特有政策,其指定了过去的10年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的新药,且被认为是我国临床急需药物,这些药物有可能基于国外临床数据,获得快速批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药审中心指定了81个,截至2021年底,其中51种药物已获得批准。
● 2.5 抗肿瘤药物及非肿瘤药物审评审批时限分析
研究显示,对于纳入PR程序的抗肿瘤药物,NDA审评审批所需时限显著短于纳入PR程序的非肿瘤药所需时间(12.8个月vs 16.2个月),而获得UNOD的抗肿瘤药物与UNOD的非抗肿瘤药物相比,虽无显著差异,但也有所缩短(见图5)。癌症是影响数百万人生命的疾病,抗肿瘤新药的及时批准可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希望,监管部门也持续努力快速批准新型抗肿瘤药物。2021年11月,药审中心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这是我国首个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指南,也反映了监管机构加速审评以及改善肿瘤患者可及性作出的努力。
图4 2017-2021年,在我国获的加速审评审批及常规程序所需时间对比
图5 2017-2021年,获得PR或者UNOD的抗肿瘤新药与非抗肿瘤新药NDA审评审批所需时间对比
● 2.6 其他
2.6.1罕见病药物与非罕见病药物审评审批时限无显著差异。
2.6.2进口新药在我国上市滞后的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3年、2014-2016年和2017-2021年,与该进口药在境外首个获批时间相比,在我国批准的进口新药的中位滞后时间分别为5.1年、7.2年和5.0年,无显著性差异,但滞后时间有缩短的趋势。2018年,临床试验申请采用60日默许制,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2019年,ICH E17在我国正式通过,这些监管环境的变化,使得更多跨国制药公司将中国纳入国际多中心试验。但为了充分解决我国药物滞后上市的问题,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我国改革后的新监管环境以及我国监管机构成为ICH成员,为药品的全球同步开发以及监管环境的趋同提供了机会。跨国药企将中国纳入全球开发的早期战略中,可以使后期临床开发时间缩短,并将有机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同时提交上市申请,也终将因此获益。
总结和展望
我国前所未有的药品监管改革改变了监管环境,也为药品研发带来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批准新药的数量稳步增加,同时NDA审评的时限明显缩短,加速通道的制定和实施也正在新药开发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很多进口新药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在中国上市滞后的时间有望缩短。正因于此,患者对于创新、先进疗法的可及性也逐步得到改善。
我国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需要优化的领域,也将持续改革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科学、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下,对如此复杂的监管体系进行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改革的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支持NMPA成为一个高效、高质量决策的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