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跨国药企为什么竞相豪掷TL1A,UC市场这么香?
产业资讯 药怪站住 2023-07-20 2302

TL1A抗纤维化、逆转疾病进程?

TL1A靶点早些时间和朋友讨论过,当时看靶向药数据实在一般(这点值得推敲,我现在没法说它这个是不是数据一般,因为这个药未来很可能带着伴随诊断玩,那是另一回事),当时说它的地位就是“多一种治疗选择”。

随后4月默沙东花了大手笔108亿美金收购Prometheus,囊获核心品种PRA023,一款靶向TL1A的人源化单抗。对比之下,默沙东和网红科伦牵手的118亿美金,但首付款仅有2.57亿美金,能看出默沙东哪里更舍得、更看重。然而7月,罗氏又与Roivant就公司TL1A单抗-RVT-3101达成超70亿美金合作,我们再没理由忽视TL1A靶点。

难道“多一种治疗选择”就值108亿美金?70亿美金?抛开新靶点,进军IBD市场,管线布局,资本游戏等其它原因,品种本身亮点在哪里?其实大家很早就在说,TL1A这个靶点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双重特性

自身性免疫疾病,抗炎并不稀奇,相对而言,抗纤维化较少被提及。进一步把纤维化放进IBD中,慢性炎症可以激活成纤维细胞,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和积聚;进一步讲,胃肠道狭窄通常由病理性纤维化导致,是CD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前数据显示,靶向TL1A药物可以抑制纤维细胞,目前治疗IBD的药物,无论是UC还是CD都没有抗纤维化这一层buff,只能抗炎,但炎症下的纤维化可能是疾病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所以靶向TL1A从抗纤维化这个角度很有可能发挥逆转疾病进程、起到疾病修饰的作用,如果未来这个药能做成,抗纤维化必成为非常重要的亮点。

TL1A全球竞争格局

从竞争格局上看,这个靶点也算是黑马。全球目前在研品种就3个,全部处于临床II期。

辉瑞的PF-06480605,也就是罗氏花70亿美金买Roivant的RVT-3101;Prometheus的PRA-023,就是默沙东花108亿收购来的那位,现在代号MK 7240。还有一款是Teva的TEV-48574,说是用在IBD领域,但是临床开在了呼吸、代谢领域,比较奇怪。很可惜现在没看到国内管线,大家都在等De-risk,做创新哪有不承担风险的。用一张Roivant做的幻灯比较这三个品种,简单看看吧,别全信,谁都说自家产品好。

因为Roivant这个产品IIa数据是公开发表全文了,无论是AE还是SAE以及ADA的发生率都还挺高。

这是一项多中心、2a期、开放标签、单臂研究,探索RVT-3101用于中重度UC的安全性、耐受性、PK及免疫原性。治疗期间,受试者每两周输注一次,每次500 mg,共输注7次,14周,而后进入随访阶段。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EI改善@14w,次要终点包括总可溶性TL1A(游离/药物结合)、ADA及中和抗体发生率等。

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50例受试者,42例完成了“治疗阶段+随访阶段”;共发生109例TEAE,18例TRAE;最常见的AE是UC疾病加重和关节痛,靶点是否De-risk暂时不好说,DR3对于免疫自稳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同时作用于IL-17不见得是好事,IL-17A对于IBD是保护作用,相反IL-17F是具有损害作用;4例SAE。EI@14w改善率为38.2%(PP人群),ADA和中和抗体发生率分别为82%和10%。

IIb期降低了剂量,拉长给药间隔,同时改了皮下注射剂型。因为有安慰剂臂,对比来看安全性还可以。

最近一直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自身性免疫性疾病通常来说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性、不可治愈性终生疾病。病程通常来讲是一个预后因素,对CD来说是,对银屑病来说是,体现在病程越长、疾病越复杂难治、药物敏感度越低。

消化科、风湿科很早就有了“早期干预、疾病修饰、改善进程”等观念,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应之下,如果靶向TL1A可以延缓、逆转疾病进程,一定会非常火。

当然,也常有人质疑自身性免疫性疾病“早期干预”理念,在肿瘤里面,疾病全程管理,我们是可以看到总生存或者PFS2等相对客观的指标,但在自免这种通常以十年为单位的疾病里,很难去统计较为客观的指标,那么患者报告结局必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早期干预,无论是更好的缓解率、还是更低的手术比例都将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回过头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IBD切入自免市场?罗氏本身在神经免疫有很好的布局,默沙东在自免一直没什么太好的建树,为什么是IBD?第一、市场体量大,比起一些罕见病不缺患者,如果是IBD里FIC,单美国市场就有20亿美金的大饼(过去是这样,未来不好说);第二、疾病本身极大影响生活质量,腹泻、粘液脓性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等,换句话说,即便对于国内IBD市场也有一定的有可支付性;第三、现有药物存在较大未满足需求,上市可及的药物有S1P调节剂、整合素受体抑制剂、TNFα抑制剂等,仅有1/3的人会原发响应,但随后又有近半数的人失效。

又可以想到为什么艾伯维的在国外卖的火爆的Risankizumab在国内申报上市的第一个适应症是UC,而非银屑病,看看竞争格局就一目了然了。UC里起码还能保住创新药定价,相比之下,银屑病已经被诺华搅得一团粥,企图在里捞金的创新药可要好好想想,这是一个单抗比软膏还贱的领域。

UC市场

下面借助2022年Nature Review一篇文章回顾UC市场。UC发病率在7-246/100,000,可能有肠内表现,也可能有肠外表现。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传统药,近年还批了一些生物疗法,包括TNFa抑制剂、抗a4β7单抗-vedolizumab。

轻中度的UC口服氨基水杨酸或控释型的布地奈德仍是一线疗法,需要强调的是,UC治疗是一种升阶梯疗法,治疗通常包括“诱导期+维持期”。虽然新药无限好,但是我们永远不应忽略基石疗法,规范、足量、足疗程的治疗,排除无效原因再考虑换药。进一步讲,氨基水杨酸不属于免疫抑制剂,也就是说对于免疫抑制产生的感染等风险较少,非生物药可比的优势

中重度UC或者激素依赖型的UC治疗选择有1.TNFa抑制剂:强生的英夫利昔单抗、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强生的戈利木单抗,属于系统疗法,免疫抑制剂,既往研究提示,系统感染风险有所升高;2.抗整合素疗法:武田的vedolizumab,线数通常在anti-TNFa后面,这个疗法主要作用于肠道,对系统影响较小,但是由于抑制了T细胞向肠道迁移,肠道感染风险也会有所升高,比如艰难梭菌感染,发生后常需要停药,恢复后可考虑重启治疗。

其它疗法还包括:JAK抑制剂,JAK抑制剂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择性,所有目前所有竞争性的抑制剂都有黑框,恶性肿瘤、感染、重大心血管事件风险比anti-TNFa高,二代JAKi提高了选择性,安全性有所改善,同时起效快、缓解深,比如乌帕替尼,一种高选择性的JAK1抑制剂,III期 U-ACCOMPLISH和U-ACHIEVE中,8周临床缓解率分别为33%和26%,显著优于安慰剂的4%和5%,52周临床缓解无论高剂量组还是低剂量组都能在上一个高度,接近50%。

辉瑞最近在做的多是JAK双靶点抑制剂,包括JAK1/TYK2抑制剂和JAK3/TEC抑制剂,II期数据看,8周临床缓解率也是不错的,疗效不担心,最大的问题还是安全性。

BMS做的是TYK2的变构抑制剂,好处是,安全性好了,是目前唯一一个用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没有黑框的JAKi,可惜的是,II期LATTICE-UC试验失败了,12周临床缓解率未能优于安慰剂,它还有另一项II期UC试验进行中,拭目以待。这个靶点我反复强调过,安全性好,这么设计药物符合小分子的发展趋势,选择性更高,最大Risk在于是否能在IBD或SLE取得突破,这里才是很好的市场。但一定要快,TYK2靶点已经卷起来了。

S1P受体调节剂Ozanimod,Ture North研究中临床缓解率@10w 18% vs 6% placebo,临床缓解率@52w 37% vs 19%,还是比较温和的药,差不多UC新药里数据垫底值。Etrasimod是一种选择性的SIPR1/4/5调节剂,半衰期短,也许比Ozanimod脱靶毒更低。但本处想表达的是,在IBD里,安全性固然重要,但是疗效是硬道理,尤其是CD。作用于p40亚基的乌司努单抗、还有一群作用于IL-23 p19亚基的单抗们UC III期都在排队中。

UC市场占美国整个自免病市场10%左右,同时美国UC市场占全球UC市场的65%,过去4年的平均年化增长率在10%左右,阿达木单抗、Vedolizumab和英夫利昔单抗在美国UC市场分别占比40%、27%和18%。随着诊断率提高,JAKi和靶向IL-23等新疗法的引入会带动市场持续向上。

不同市场思路不同,对于那些存在较大未满足需求的自免病领域,没有药或者现有药物疗效一般,对于安全性忍耐度较高,可以适可而止的不安全。相反,现有药物疗效很好,即便是创新机制,如果有安全性bug,也很难被接受(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HCP)。综上,对于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领域(比下来,AA和SS就不是很香),同时竞品少或者竞争格局还在形成中的,一定是最好的立项方向。

IBD就属于这样一种格局,老药已经乏力、新药靶点集中且格局还在建立中,这时候如果能入局一个新靶点的药,疗效可以hold住,外加额外获益,有很大机会重塑整个市场。

有天晚上,朋友发给我一段话,一种是我可以看到我世界的尽头,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意义,但我选择义无反顾地相信意义,走到属于我世界的尽头;另一种是世界没有意义,但是挺有意思的,我要参透这个世界的运作,其他的爱咋咋的把。你是哪种?

我平时也有关注一些行业内外的公众号,格总在人间,我会看,读了几篇后感觉性格挺像的,就像他说的人开始是目的,然后工具,最后又回到目的。但是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耐心、有毅力又幸运能回到目的呢,运气不可求,努力可把握。

您可能感兴趣
大选后,美国医保政策将何去何从?
大选后,美国医保政策将何去何从?
产业资讯 药智网 2024-11-15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