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靶点的成药之路注定处处荆棘。源头靶点的选择与验证、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及优化、适应症的选择、临床研究中每一环节无不考验着入局药企的智慧和实力。纵观每一个潜力靶点成功转化为上市药物的故事,背后必然都有一串失败的足迹,也正是每次失败才让药企做出更加接近正确答案的尝试。
2023年以来,CD47靶点的新药研发经历了至暗时刻。1月,Arch Oncology终止CD47抗体AO-176项目研发;7月,吉利德宣布CD47抗体Magrolimab联合阿扎胞苷治疗高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III期研究因计划分析结果无效而被终止;8月,ALX Oncology终止SIRPα融合蛋白Evorpacept治疗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两项临床研究;9月,吉利德又终止Magrolimab治疗AML III期研究……这一系列事件给整个CD47靶点的药物研发蒙上了阴影。
然而,10月份传来Evorpacept在治疗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的II期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的消息,似乎让CD47的命运迎来了转机。相较于屡屡失败的血液肿瘤,Evorpacept在实体瘤研究中取得的积极信号无疑为CD47靶点研发领域燃起了新的希望。
先行者Magrolimab的接连受挫
2009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癌症干细胞领域著名专家Irving L. Weissman教授在同一期Cell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详细阐述了细胞表面CD47的作用,揭示了“Don't eat me(别吃我)”信号通路[1,2]。Weissman教授团队发现,正常细胞表面的CD47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结合,释放一种“别吃我”信号,从而保护它们不被巨噬细胞“吃掉”。然而,狡猾的肿瘤细胞表面会高表达CD47,从而防止它们被巨噬细胞吞噬。至此之后,开发靶向CD47-SIRPα信号通路,解除肿瘤细胞表面CD47“别吃我”信号的治疗药物成为了众多药企竞相追逐的热门赛道。
2016年,Weissman教授决定亲自下场,将团队针对CD47靶点的研究成果产业化,Forty Seven公司由此诞生。Forty Seven核心产品便是CD47单抗Hu5F9-G4(Magrolimab)。
CD47-SIRPα信号通路药物作用机制[3]
CD47靶向药物开发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规避血液毒性,原因在于红细胞等正常细胞表面也会大量表达CD47,而红细胞与CD47抗体间的结合会促使巨噬细胞攻击红细胞,产生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不良反应。为了降低这种毒副作用,Forty Seven将Magrolimab设计成了对Fc受体的亲和力低的IgG4抗体,CDC、ADCC、ADCP效应弱,避免了红细胞被NK细胞、巨噬细胞等清除。
然而,Magrolimab在分子层面的设计不足以解决其脱靶导致的血液毒性问题。临床前研究显示,Magrolimab会结合红细胞导致贫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Forty Seven在临床试验中采用了Priming dose(预激给药),即通过低剂量(1mg/kg)Magrolimab诱导清除衰老红细胞。这样虽然会导致暂时性的轻度贫血,但同时也会刺激新鲜红细胞的生成,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血的副作用。
Magrolimab是IgG4抗体,CDC、ADCC、ADCP等Fc段的肿瘤杀伤效应功能弱。因此,Magrolimab需要与抗体或其它药物联合用药来增加药效。
2019年12月,Forty Seven在ASH会议上公布了Magrolimab在MDS、AML患者中的最新研究数据。本次公布的Ib期研究旨在评估Magrolimab联用阿扎胞苷(阿扎胞苷)在不适合化疗的高风险MDS患者和初治AML患者中的疗效,共纳入了35例MDS患者和27例AML患者。治疗方案为起始剂量1mg/kg Magrolimab,随后逐渐提高剂量,最后以30mg/kg Magrolimab联用阿扎胞苷作为维持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危MDS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92%,完全缓解率(CRR)为50%;在不适合化疗、未经治疗的AML患者中,ORR为64%,CRR为41%。
亮眼的临床数据让不仅Magrolimab一战成名,同时也成功吸引了吉利德的目光。2020年3月,吉利德以总金额4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Forty Seven将Magrolimab收入麾下。这次收购不仅点燃了整个行业对CD47靶点的研发热情,也让CD47靶点相关产品成了众多大药企投资的竞逐之地。
但事与愿违,Magrolimab后续的临床开发并不顺利。2022年1月,因研究者发现Magrolimab在研相关研究不同试验组中报告的SAE存在明显差异,FDA部分暂停了Magrolimab相关的临床研究。同年4月,FDA在回顾了每个试验的综合安全性数据后,解除了对Magrolimab相关研究的临床暂停。
虽然吉利德顺利解除了FDA对Magrolimab安全性数据质疑的危机,但Magrolimab还是没有逃过临床疗效不佳的命运。2023年7月,吉利德宣布,Magrolimab联合阿扎胞苷治疗高风险MDS的III期ENHANCE研究因计划分析结果无效而终止。9月,吉利德又因疗效不佳终止了Magrolimab联合阿扎胞苷治疗TP53突变的AML患者的III期ENHANCE-2研究。
Magrolimab研发计划(来源:吉利德官网)
截至目前,吉利德针对Magrolimab已开展的3项III期研究中仅剩ENHANCE-3研究还在进行,该研究旨在评估Magrolimab联用Venetoclax(维奈克拉)+阿扎胞苷一线治疗不适合强化化疗(Unfit)AM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血液瘤方面,Magrolimab组合疗法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II期临床、多发性骨髓瘤(MM)的I/II期临床仍在进行。实体瘤方面,治疗结直肠癌(CRC)的多项II期研究在同步进行。不难想象,ENHANCE和ENHANCE-2研究的接连折戟会让吉利德重新审视这些临床研究的优先级,也让整个市场陷入了对CD47靶点未来发展的迷茫……
一场久违的胜利
Evorpacept(ALX-148)是ALX Oncology公司开发的一款高亲和力SIRPα融合蛋白,通过阻断肿瘤细胞表面“别吃我”信号发挥作用。为了规避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贫血副作用,ALX Oncology对Evorpacept Fc部分进行了多氨基酸突变“灭活”,消除了常规CD47抗体介导的ADCP、CDC、ADCC等效应。
Evorpacept作用机制 (来源:ALX Oncology官网)
Fc功能丧失的Evorpacept单药基本无效,需要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ALX Oncology针对Evorpacept的临床开发策略也十分清晰,借力大药企合作加持,探索Evorpacept作为辅助联用CD20单抗、PD-1单抗等药物的治疗潜力。
Evorpacept在研临床项目中,进展最快的即为与礼来合作共同开展的II/III期ASPEN-06研究,旨在评估Evorpacept联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T)+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R)+紫杉醇(Paclitaxel,P)治疗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癌(GC/GEJ)的疗效与安全性。
Evorpacept临床开发计划 (来源:ALX Oncology官网)
10月3日,ALX Oncology宣布II/III期ASPEN-06研究在预先指定的中期分析中获得积极结果。本次中期分析时,研究纳入了54例二线和三线GC/GEJ癌患者,包括一定数量既往接受过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结果显示,Evorpacept+T+R+P联合治疗组确认的ORR为52%,而T+R+P对照组ORR为22%。Evorpacept联合治疗组未达到中位反应持续时间(mDOR),对照组为7.4个月。安全性方面,Evorpacept的安全性与既往临床试验一致。
III期RAINBOW研究显示,已获批GC/GEJ二线疗法——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GC/GEJ患者ORR为28%(对照组为16%),mDOR为4.4个月(对照组为2.8个月)。III期DESTINY-Gastric01研究显示,已获批GC/GEJ三线疗法——Enhertu治疗GC/GEJ患者ORR为41%(对照组为11%),mDOR为11.3个月(对照组为3.9个月)。
横向对比来看,Evorpacept+T+R+P四药联用的疗效数据更显优势,但四药联用的安全性等问题仍有待更大样本的后续研究进行评估。
除ASPEN-06研究外,Evorpacept联用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二线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ASPEN-03研究、联用帕博利珠单抗+5-氟尿嘧啶+铂类化疗一线治疗HNSCC的ASPEN-04研究也进入II期临床阶段。
理论上,PD-1/PD-L1抗体和CD47抗体的联用方案既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还能激活T细胞功能、诱导更多T细胞杀伤[4]。I期ASPEN-01研究数据表明,在HNSCC患者患者中,Evorpacept+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HNSCC取得的ORR为38.5%,中位总生存期(mOS)尚未达到;Evorpacept+帕博利珠单抗+5-氟尿嘧啶+铂类化疗二线治疗HNSCC方案取得的ORR为40%,mOS为24.5个月。与HNSCC标准疗法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方案相比,Evorpacept联用方案在ORR和OS方面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疗效优势。
此前,Magrolimab、Evorpacept先后在MDS、AML适应症折戟,让市场对CD47靶点未来成药性的疑虑大幅增加。而本次Evorpacept在实体瘤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不仅为ALX Oncology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更深层面的意义在于,这或许将影响整个CD47靶点研发的解题思路。
本土CD47靶点研发突围
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全球共有65款CD47靶点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国内药企,药物类型覆盖单抗、双抗和融合蛋白等。
处于II期以后阶段的CD47靶点药物
Letaplimab(IBI188)是信达在研的一款CD47单抗,参照Magrolimab,Letaplimab的临床设计同样采取了1mpk诱导+高剂量维持的给药方案。Letaplimab联合阿扎胞苷一线治疗MDS的Ia期(NCT04485065)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超过6个周期治疗患者中,ORR为100%,CRR为63.3%。惊艳的疗效数据背后,Letaplimab在安全性方面也较为优异,15%患者在letaplimab单药治疗后出现1-2级贫血,仅一例患者发生3级贫血(5%)。
2020年7月,信达启动了letaplimab用于治疗MDS的III期研究(CTR20201039)。虽然letaplimab在Ia期研究中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但Clinicaltrials.gov官网显示,III期研究已于今年2月暂停,信达近期财报中也没有更新Letaplimab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
Lemzoparlimab(来佐利单抗)是天境生物利用人源天然噬菌体技术,筛选到的能够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IgG4亚型抗体,通过降低与红细胞结合来规避血液毒性副作用。
与同为IgG4亚型抗体Magrolimab命运相似,Lemzoparlimab的临床开发之路同样充满坎坷。今年9月,艾伯维终止了与天境生物于2020年9月就Lemzoparlimab项目达成的合作协议。本次合作终止并非无迹可寻,2022年第二季度,艾伯维先后终止了 Lemzoparlimab联用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MDS/AML的I期临床。
面对潜在的失败风险,艾伯维的“及时止损”也不难理解。不过,天境生物仍没有放弃Lemzoparlimab的临床开发,该药物联用阿扎胞苷一线治疗高危MDS患者的III期注册研究仍在进行中(登记号:CTR20230090)。
IMM01是宜明昂科开发的一款SIRPαV2D1-Fc融合蛋白,在野生型SIRPα的基础上进行了去糖基化的修饰,避免与红细胞结合导致的血液毒性。为了增加单药药效,IMM01选择了具有Fc受体结合能力更强的lgG1型抗体,使其能够有效激活巨噬细胞发挥肿瘤杀伤效应,这也正是与Fc功能彻底废除的ALX148差异化之处。
围绕CD47靶点,除IMM01外,宜明昂科还布局了CD47/CD20双抗IMM0306、CD47/HER2双抗IMM2902以及CD47/CD24双抗IMM4701等多款产品。
总结
CD47靶点药物研发之路经历了诸多坎坷,即便是吉利德、艾伯维等头部玩家也接连受挫。但在创新药的研发周期中,“九死一生”本就是常态。现有解决方案来看,不同适应症的验证研究、其它免疫疗法联合用药的探索以及双抗等药物类型的尝试,正是创新药企们剔除错误选项、更加接近CD47靶点正确打开方式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DOI:10.1016/j.cell.2009.05.046
[2] DOI:10.1016/j.cell.2009.05.045
[3] DOI:10.1016/j.iotech.2022.100070
[4] DOI: 10.1016/j.apsb.2022.12.016
[5] 医药魔方:靶向CD47:小分子可堪重任?
[6] DOI: 10.1016/S1470-2045(21)00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