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ADC秀场,制药巨头和中国Biotech双向奔赴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 2024-01-11 1169

自首个抗体偶联药物(ADC)吉妥珠单抗奥唑米星(Mylotarg)上市以来,ADC药物跌跌撞撞走过了20多个年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尤其是近几年,创新型ADC新药密集上市,以德曲妥珠单抗(DS-8201)、戈沙妥珠单抗为代表的ADC产品的“明星效应”更是带火了整个生物医药领域的交易与合作,也推动了ADC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

ADC药物发展史

2023年更是迎来了ADC爆发元年,年初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ADC龙头Seagen加速了这一赛道商业化资产向制药巨头靠拢的步伐;年末艾伯维101亿美元重金收购ImmunoGen更是表明了该公司坚定拥抱这一技术的决心。

大型并购交易之中更是夹杂着不胜枚举的ADC项目合作、授权交易。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2023年,全球药企之间达成的ADC相关交易无论从首付款(60.27亿美元)、总金额(575.41)还是交易数量(62笔)上均创历史新高。

制药巨头全面发力ADC

ADC算不上源头创新的产物,为何会如此“火热”?究其根本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这一技术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其次,ADC不仅能单药使用,还能够通过与PD-(L)1等免疫疗法联合,达到更大的治疗效果,这一点也将进一步发挥企业原有产品的潜能;另外,相较于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高成本,ADC虽复杂,但是成本可控,具有更确定的商业化前景。

ADC的爆火当然离不开制药巨头的全力推动,在2023年辉瑞和艾伯维达成两起大额并购交易后,不仅全球ADC商业化资产大部分已经被制药巨头纳入麾下。同时,其他的MNC们也通过交易并购的方式将优质ADC项目纳入自己管线。如今看来,全球排名TOP 10的制药巨头均已拥有ADC资产。

辉瑞算得上是最早布局ADC的跨国药企,其曾于2009年以680亿美元收购惠氏制药(Wyeth),获得了全球首款ADC药物Mylotarg,并于2017年推出另一款靶向CD22的ADC新药Besponsa(奥加伊妥珠单抗),虽然前者曾因安全性问题撤出市场后于2017年重新上市,后者的市场表现也一般,不过2023年收购ADC龙头Seagen获得的产品均有着巨大的潜力。辉瑞表示,Seagen预计将以2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8年实现77亿美元的业绩收入。

罗氏是最早在ADC赛道取得商业化成功的药企。Kadcyla和Polivy上市后累计收入超百亿美元。近日从宜联生物引进的c-MET ADC新药YL211将成为其后备军。

从2008年布局ADC至今,15年的时间里,艾伯维可以说是见证了ADC技术成长与进步的全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试错中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目前,艾伯维已成功搭建起了拥有多款候选药物的自研ADC管线,还通过收购ImmunoGen获得了商业化资产Elahere和下一代ADC后续产品线。

眼光独到是阿斯利康在ADC领域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Enhertu(DS-8201)可谓风头正盛。2022年凭借12.38亿美元(+191%)的销售额已经进入ADC市场前三甲,未来可期。

阿斯利康在ADC领域布局在Enhertu的崛起中持续深入,2020年7月以60亿美元引进了第一三共的DS-1062(TROP2 ADC),2023年2月以11.88亿美元引进了康诺亚CMG901(CLDN18.2 ADC),3个月后又将礼新医药的GPRC5D ADC收入囊中。同时,阿斯利康自研ADC也在不断推进中,包括AZD8205(B7-H4)、AZD9592(EGFR/c-Met)等。

默沙东在ADC领域的布局虽不算早,不过2022年,与科伦博泰相继达成的3笔总额超百亿重磅交易高调宣告其下注ADC的决心。默沙东引进了科伦博泰多款ADC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总金额近120亿美元。默沙东如此大手笔的背后无疑彰显了其对ADC领域前景的看好和重视。

吉利德、GSK、武田也在ADC领域持续加码。吉利德在2020年9月以210亿美元收购专注抗体和ADC研发近40年的Immunomedics公司,获得了同年4月在美国上市的TROP2 ADC戈沙妥珠单抗(Trodelvy);武田通过与Seagen的合作获得了维布妥昔单抗在美国以外地区的权益,将业务拓展到了ADC领域。GSK回归肿瘤业务时也将ADC作为了一个尝试的方向,虽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不过2023年与翰森药业达成的两笔ADC合作也表明其在这一领域持续投入的态度。

制药巨头已上市或在研ADC管线

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

中国Biotech与MNC在ADC赛道邂逅

而在ADC赛道持续爆火的过程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说,当前正在开拓市场的ADC药物大多来自国外企业,那么ADC第二波商业化浪潮的推动必将来自众多中国制药企业的贡献。

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统计,近几年跨国药企从中国制药公司引进的ADC创新药授权项目多达27项,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外资企业扫货重要场所。制药巨头默沙东、BMS、GSK、罗氏、阿斯利康、强生、辉瑞等公司的产品管线中也都有了中国自研ADC的影子。

中国成功出海的ADC项目

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

从项目达成的数量和交易金额来看,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的3笔交易稳坐榜首,超100亿美元的总金额也创下了中国ADC新药出海最高纪录。

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是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ADC新药,这款药物的海外开发权益曾被授权给Seagen,2亿美金首付款外加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放在ADC依然爆火的今天,仍然名列前茅。

百利天恒双抗ADC以8亿美元首付款,高达84亿美元总金额授权给BMS创下了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单笔交易纪录,犹如一匹杀出来的黑马。

恒瑞、翰森、石药集团等传统大药企也选择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将自家ADC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中国ADC能够通过与MNC达成合作,与其说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踩上了风口,倒不如说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才得以抓得住这一时代机遇。如果说君实PD-1、百济泽布替尼成功获FDA批准是少数出海成功案例,那么中国ADC成群结对被MNC高价看上,更能说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2024 JPM:科伦博泰携手默沙东亮相

2024 JPM大会如期于昨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本次大会上,除了阿斯利康、强生、辉瑞、诺华等跨国制药巨头照例出席外,也有众多前来亮相的中国ADC企业,包括科伦博泰、荣昌生物、乐普生物等。

在众多成功建立平台并授权给MNC的中国ADC企业中,科伦博泰可以称得上是头部Biotech的代表,其国内背靠科伦药业这位输液冠军大药企,在全球市场又有默沙东这位制药巨擘的支持,优渥的资源可以说是众多Biotech仰望的对象。

从科伦博泰引进的潜在重磅产品TROP2 ADC新药MK-2870(SKB264)被默沙东置于领先、重点推进项目之列。在JPMHC大会前夕,默沙东宣布正在开展MK-2870的3项关键III期临床,包括MK-2870-004研究(MK-2870 vs. 化疗,非鳞NSCLC)、MK-2870-007研究(MK-2870联合K药 vs. K药,一线NSCLC)和MK-2870-005研究(MK-2870 vs. 化疗,子宫内膜癌)。此外,默沙东还计划快速推进MK-2870全球临床开发,评估其作为单药和与Keytruda联合用于更多实体瘤治疗的疗效。

科伦博泰为何会受到制药巨头的深度青睐,又为何被资本市场持续看好,深挖其技术平台和产品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首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伦博泰如今光鲜亮丽的“履历”是其在ADC开发方面超过十年投入所结出的果实。十多年的持续深耕使其成为了中国首批、乃至全球为数不多建立全面一体化ADC平台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

科伦博泰自主建立的OptiDC平台能够支持公司在ADC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系统开发。ADC核心元件库的建立使其能够设计出针对不同生物靶点进行优化的定制ADC,以解决各种适应症中的医疗需求。目前,该平台在全球拥有逾40项专利及专利申请保护,并构成公司应对竞争的战略护城河。

基于领先的OptiDC平台,与默沙东携手开发的MK-2870在国际发力。在中国,作为科伦博泰的核心候选药物,SKB264也已经进入上市倒计时,其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12月获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1种治疗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阶段)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 成人患者,SKB264有望成为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TROP2 ADC新药。

SKB264在分子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差异化设计,其由具有高亲和力和靶向性的人源化抗TROP2单抗,通过稳定性经过优化的CL2A连接子与自研毒素小分子T030(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结合而成,药物抗体比(DAR)平均高达7.4。

图片来源:科伦博泰官方公众号

科伦博泰通过双管齐下的策略来提高SKB264的稳定性,从而使更多ADC能到达肿瘤部位。在抗体端,连接子的甲磺酰基嘧啶连接头可与抗体不可逆偶联;在毒素端,小分子T030由于含有甲基砜结构,因此可与连接子的毒素端稳定结合。当SKB264进入肿瘤组织后,连接子同时具备在肿瘤细胞外pH敏感裂解和肿瘤细胞内酶切裂解功能使其可以在酸性肿瘤微环境中和肿瘤细胞内高效释放毒素小分子,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T030还能透出细胞膜发挥“旁观者效应”,杀伤周围肿瘤细胞。

良好稳定性,高亲和力抗体、高DAR值、高活性毒素,三重抗肿瘤作用成为SKB264强效抗肿瘤的基石,这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2023年8月,科伦博泰宣布SKB264用于治疗既往经二线及以上标准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TNBC的III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与化疗相比,SKB264组的PFS有显著改善。2023年12月,SKB264治疗TNBC的II期临床更新数据(OS结果)在SABCS会议上报告。

59例经治mTNBC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42.4%,有3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为76.3% ,中位持续缓解时间(mDoR)为11.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7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期(mOS)长达16.8个月,近40%的患者可生存超过2年。

SKB264除了在TNBC适应症上获得亮眼数据外,针对EGFR-TKI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HR+/HER2-晚期乳腺癌适应症也基于初步临床数据获得了CDE突破性疗法认定(BTD)。SKB264目前正在开展针对多个瘤种的单药/联用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

科伦博泰另一款核心产品A166是一款差异化的HER2 ADC,其上市申请也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获批治疗HER2+乳腺癌的国产ADC;基于科伦博泰大分子平台开发的一款PD-L1单抗A167(tagitanlimab)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RM-NPC)的上市申请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将成为科伦博泰首个商业化产品及免疫治疗管线的主打产品。

可以预见的是,2024年将成为科伦博泰的商业化元年,3款产品的即将推出也将带动公司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总结

ADC作为一座桥梁,不仅使中国公司与跨国制药企业间的合作更加频繁,也助力中国研发的创新药走向全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生态也将诞生,科伦博泰也可以被看作中国传统大药企与跨国制药巨头联手,帮助Biotech成长壮大的范例。

您可能感兴趣
3位商业化患者买单,2027年公司要盈利
3位商业化患者买单,2027年公司要盈利
产业资讯 生物制药小编 2025-04-04 34
石药集团需要证明自己
石药集团需要证明自己
产业资讯 氨基观察 2025-04-04 35
核药闯到哪一关了?
核药闯到哪一关了?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5-04-0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