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IBD太卷了,又一巨头知难而退
产业资讯 药智头条 2024-03-26 992

近日,日本Sosei Group Corporation宣布,已从葛兰素(GSK)手中重新获得HTL0027477(原GSK4381406)的全部所有权,至此GSK正式退出炎症性肠病(IBD)赛道。

其实,GSK并不是第一个退出IBD的MNC,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去年6月,阿斯利康也同样宣布停止brazikumab治疗IBD的临床开发项目。根据公开信息,葛兰素和阿斯利康放弃IBD管线的原因如出一辙,即与开发进度和市场竞争格局有关。

那么IBD赛道到底有何种力量,竟让葛兰素和阿斯利康接连放弃?

四大制剂

全球IBD市场75%份额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被破坏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也导致其至今尚无能够治愈的药物出现。

现阶段IBD的治疗手段上,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前者为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式,即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降低患者住院、手术、癌变、死亡等风险,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小分子抑制剂这几大类,但效果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998年,靶向TNF-α的英夫利西单抗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CD患者,自此,生物制剂治疗IBD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之后又继续有了阿达木单抗获FDA批准用于治疗UC/CD适应症后,IBD才正式进入了“生物制剂”时代。

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生物制剂在诱导和维持IBD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方面疗效具有优势,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之后,临床针对IBD生物制剂的研发也逐渐火热,不断有新的TNF⁃α单抗、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被批准用于CD/UC的治疗,延续至今,已有13种治疗IBD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

已获批IBD适应症的药物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如今,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早已超越传统药物成为主流,上市的药物中,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这四种产品占全球IBD市场份额的75%。

最新数据,当前全球IBD市场规模已增加至180亿美元,2023年英夫利昔单抗全年销售额18.39亿美元,阿达木单抗销售144.05亿美元,乌司奴单抗销售105.58亿美元。

另外,小分子抑制剂特别是JAK抑制剂以药效好、起效快,近两年也开始崛起,以乌帕替尼为代表的第二代JAK抑制剂2019年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IBD,2022年在中国上市,2023年仅上半年全球销售额已超过16亿美元,2023年全年销售近40亿美元,增长约为60%。

而从企业层面上看,IBD生物及小分子药物市场集中度较高,强生、艾伯维、武田三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IBD免疫学综述,大约有1/3的患者对生物制剂疗法没有反应,另外约1/2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会发生“继发性反应丧失”现象,类似于抗生素的“耐药”。

目前IBD患者仍有着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这也给热切地希望切入IBD赛道的后来者留下一些掘金的机会,即研发更有效、更安全的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或许能弯道超车。

新星潜力靶点

竞争格局已清晰

近几年,IBD新兴靶点和疗法的药物研发是全球的热门方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公布的研发项目超过1000项,相关靶点近400个,主要涉及JAK、TL1A、IL⁃23、S1P、DHODH 、PDE、TLR9、IL⁃6、IL⁃36、GCPII、PAI-1等。

在这些靶点中,IL-23、JAK、S1P、TL1A这几个靶点的赛道上早已聚集了一众玩家。除已上市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在IBD领域,全球还有超20款JAK抑制剂、近10 款S1P受体调节剂、10余款IL-23抑制剂进入临床阶段。

进展较快的有强生的IL-23抑制剂Guselkumab,目前已于今年3月向FDA递交了Guselkumab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

另外,恒瑞医药的JAK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吉利德的JAK抑制剂非戈替尼、礼来的1L-23抑制剂Mirikizumab处在临床Ⅲ期,辉瑞的S1P 受体调节剂Etrasimod 用于治疗UC在去年10月获 FDA 批准上市,用于CD适应症的实验目前进入临床Ⅱ/Ⅲ期。

很明显,IBD领域热门靶点的新药研究不仅涉及管线多,且同时后期管线数量也是惊人,在该领域范围内留给后来的机会俨然不多,寻找更有潜力的靶点或成破局关键。

2023年4月,默沙东以总交易额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其核心管线TL1A抗体PRA023,让TL1A靶点一时间备受瞩目。之后,多家制药巨头们纷纷效仿加码TL1A。

2023年7月,罗氏与Roivant Sciences达成合作协议,以超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L1A抗体RVT-3101;

2023年10月,赛诺菲以总金额15亿美元从Teva手里引进用于治疗IBD的TL1A单抗TEV'574;

2023年全球IBD领域的4笔大额重磅交易中,其中3笔均出自TL1A靶点,足见其受重视程度。

2023年IBD领域主要的BD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有研究表明,作为TNF超家族成员之一,TL1A抗体可以阻断DR3受体转导下游信号参与免疫调节,能独立地介导炎症和纤维化。不止于IBD市场,TL1A抗体的特性还可以拥有更大的延展空间,可以用于治疗包括IBD在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红斑狼疮或器官性纤维化等疾病,这正是TL1A备受MNC青睐的原因。

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目前IBD 领域 TL1A 单抗的竞争格局已经清晰,默沙东(PRA023)、罗氏(RVT-3101)与赛诺菲(TEV-48574)已提前捕捉到新机遇,快速卡位,形成三足鼎立趋势。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

小结

回看葛兰素退回的药物GSK4381406,虽理论上依旧是一种 first-in-class 口服 GPR35 激动剂,但从GSK被授权的2020年至今,几年过去,才堪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与当下的IBD其他在研药物相比,研发进度和靶点优势似乎都不怎么凸显。

至于阿斯利康放弃的IL-23单抗Brazikumab,其早在10年前就已立项,由于全球性事件影响,Brazikumab的开发进度被迫延缓,且临床进度着实缓慢,面对该领域5款IL-23抑制剂获批上市,且Brazikumab落后多款在研新药的情况下,壮士断臂也是情理之中。

据Evaluate Pharma预测,2028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IBD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美元,占据20%的市场份额。但面对竞争日益焦灼的情况,或许还会有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产品被弃。

近几年各大药企都在聚焦核心竞争力,研发新药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知难而退,及时止损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各公众号、企业财报、官网公开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
全能选手 GLP-1 的下一站在哪里?
全能选手 GLP-1 的下一站在哪里?
产业资讯 Insight数据库 2025-01-22 32
2024年进口单抗新药盘点
2024年进口单抗新药盘点
产业资讯 医药地理 2025-01-22 28
NewCo宣布,为啥股价还跌了?
NewCo宣布,为啥股价还跌了?
产业资讯 药创新 2025-01-22 30